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

科技與藝術的對話



「2010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」是台灣首創的科技表演藝術節,跨領域的結合與產學合作是為這個藝術節最大的特點。但科技與藝術的結合究竟是什麼意思? 這個科技藝術節是如何產生的?為什麼要參與這個藝術節?在目睹藝術節之前,促成藝術節的二位主要人物: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(以下簡稱『楊』), 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王俊傑(以下簡稱『王』),對上述問題做了一次深度對話。

跨域結合的藝術節

科技表演藝術節是怎麼開始的呢?

楊:藝術節起源可以說是很多緣份的巧合。科技表演藝術節是由廣藝基金會同仁共同研擬出來的,我們很希望在廣藝這個基地,做一個創新、能被深刻記憶的藝術節。若要結合科技人員,並與藝術相關的話,最有可能發展的就是科技藝術。多年前我曾經和王老師合作過, 後來的緣份促成我們之間一直以來的連結。因此後來想到要做科技表演藝術節時,就想到王老師。


這個藝術節是基金會開始構思出來的嗎?

王:前瞻性跨領域展演是北藝大藝術與科技中心近來的發展重點,它與基金會在思想上不謀而合。臺灣其實一直以來在藝文領域有些特殊現象,很多人會跨出原先的領域,有點像是不務正業。譬如本來是藝術家,後來成為評論者、策展人。雖然台灣在藝文領域的基礎不是那麼紮實,但也因這樣,不同人碰在一起產生了有趣的撞擊。所以當我接任北藝大藝科中心後,就想:是不是可以更積極地作些跨領域的整合?

再者,現在的表演藝術定義和過去不大相同。以前講到表演藝術就是一定要在舞台,一定要有演員,現在的表演藝術有很廣泛的定義,有時候可以連演員都沒有,只靠裝置和聲響等等。這很重要,就是如何把台灣累積到現在為止的各個領域的專業結合。當時楊執行長剛好提出想做一個比較「不一樣」的藝術節,想法不謀而合,後來經過討論,就整合出現在這個藝術節的結構。


可否請王老師解釋一下何謂科技與藝術的結合,它的重要性又在哪裡?

王:從字面上簡單而言就是,藝術創作使用了新的科技工具去表達,這是最簡單、從類型上來說的解釋。更重要的是,發展到現在已不僅僅是工具問題,而是創作出來的作品能夠反映這個時代。因為這些數位工具已經變成大多數人生活的一部份,不如二、三十年前,錄像藝術是很專門領域的一種藝術,可是現在很難說自己是個錄像藝術家,因為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工具。就像當代藝術的特性,因為當代藝術創作出來的議題就是要反映其當代性。藝術已越來越難定義。當代藝術的重點在於觀念,就是你想表達什麼?傳達什麼?之後再來思考使用的工具。


科技藝術化?產值在哪裡?

廣藝基金會和台北藝術大學的這個合作,有無想達到的效果或目的?或者想對兩個單位裡的同仁或學生產生怎樣的影響?

王:第一點是產學合作,第二點是跨領域的概念。如何打破被約定成俗的定義範圍?藝術不一定是大家看不懂的東西,或者一定是非常小眾;科技也不一定是冷冰冰的,或只有商業目的,其實這些都有非常多的可能性。如果嘗試了成功的結合,它可以被延伸到許多不同的領域。

楊:我和王老師在很多觀點上可能有著某種對立狀態。比如像是王老師說科技藝術的定義時,說是藝術以科技工具來表達;但對工程師而言,科技藝術是倒過來的,應該要談,科技這個行為本身如何變成一種藝術?

就像達文西,當他完成一項科技時,是用藝術家的心情來完成,已經是科技藝術化。如同蔣勳說的,當一個東西脫離它的實用性時,你就可以看見它的藝術面。

王:補充一點,當我們提到產學合作,一定很多人會問到,產值是什麼?藝術創造產值這件事情可以分成有形和無形。無形的產值是暫時看不到的,卻可以轉變為巨大的影響,甚至變成有形的產值,其實是會互相影響的,但總是很容易被忽略,因為短時間看不見。現在為什麼很多電腦公司、科技公司要成立創意部門,就是因為它能創造產值,增加附加價值。

楊:提到產學,我們是產,他們是學。但這個合作絕對不是單方向的,不是廣達單純挹注經費支持這個藝術節。這個合作是希望透過藝術來影響改變這個「產」。而這個產值在哪裡?這個產值太大了。像iPad的產生,就帶給產業很大的衝擊,iPad在效能上並沒有提升,但它改變了人們使用資訊的方法和心情。這麼優雅的使用,就是一種科技藝術。這種素養,可以透過和藝術家的交流達到。

為什麼一家電腦公司要撥出一大筆預算讓工程師接觸藝術?因為只要有幾位工程師能因此在工作的創意上有小小的翻騰,那獲利是不可預期的。這也是國家或者公司投資藝術的最大的理由之一。


科技藝術對話的無形發酵

這次的「2010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」最大的特色是什麼?

楊:譬如像這次藝術節裡的工作坊,雖然是外面的人看不見的,但對於參與工作坊的成員而言,已經產生某種連結的發酵,雖然無形,但是對參與者已經發生效應。
王:這個藝術節經過精細的特別設計,分成四個部份,其實是緊緊相扣的,互相之間可以有一些發酵。像是工作坊,雖然參加的人不是很多,但會有擴散的作用,夥伴間會互相影響。靜態展覽部份,藝術家都是國際最頂尖的;開幕表演本身就是一個科技表演藝術活動,只是經過包裝像是一個派對,使用的場地也是特別針對廣達基地來設計。這是臺灣的第一次,很難得的對話機會。

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是廣藝基金會重要的目標,想請問執行長接下來有什麼具體做法?王俊傑老師又有什麼建議?

楊:現在談未來有些言之過早,我們希望在這個藝術節舉辦完之後,以此經驗,作為下一步具體作法的依據。例如工作坊之後,我們想辦一個科技藝術俱樂部,刺激參與者彼此的聯絡。當下一年我們再次聚首,可以更快地進入狀況。

藝術因為科技的進步,有了更多、更寬廣的想像空間和可能性。作為一個探索者,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,而這就是我們的課題所在。

王:廣達可以此經驗,繼續對外推廣。在臺灣不一定每種領域都要堅守自己的方向,可以有多種可能性。廣達將此經驗向外推廣,會延伸為很大的影響。



特約編輯:許雁婷記錄整理